中国摄影师协会会员 图虫图库签约摄影师:看了照片和图文,你才会知道,原来世界上真有这么美丽的风景!

(分享)繁华湮灭一掬沙,藏传坛城制作艺术

  
 繁华湮灭一掬沙 ——藏传坛城制作艺术 

 

 

 “坛城”又称为“中围”、“坛场”,乃梵文Mandala的意译;音译为“曼陀罗”、“曼荼罗”或“曼达拉”。古印度时代,坛城是指国家的领土与奉神的祭坛。 

 

 

 藏语称“集阔”,有“中轮”、“轮圆” 之意。在藏传佛教中,坛城的意思是“撷取精华”。若依“外、内”分析内涵,坛城的外在意义,是指诸佛菩萨本尊的安住净土宫殿;内在意义,则是众生心的清净相;净土宫殿正中央的本尊,就是众生本来清净的佛性。所以坛城不仅象征本尊的智慧和威德,同时也是一种显示宇宙真理的图绘,一种“无限的大宇宙”和“内在的小宇宙”相即的微妙空间。在藏传佛教常作为观想修行之凭借。

 

 坛城源于印度佛教密宗、系密宗本尊及眷属聚集的道场,是藏传佛教密宗修行时必须供奉的一种对象。“坛城”的制作方式有许多种,可透过平面或立体形式表现,手绘、铜铸、沙砌、木雕,各具特色。坛城构图井然有序,方圆相间,几何结构精密,俨然世界的缩影。色彩则绚烂缤纷,光华夺目,深具特殊的艺术魅力。就其平面可分为4种,即大坛城、三味野坛城、法坛城和羯磨坛城。 

大坛城

以青、黄、赤、白、黑5种颜色,总集诸尊之坛城及其诸尊的形体,一一描绘诸尊。这5种颜色分别代表地、火、水、风、空;

三昧耶坛城

不直接绘画诸尊的形象,而只是描绘诸尊的标识和手印,故以此直接诸尊的本誓念愿; 

法坛城

主要图画诸尊的种子真言和一切经的文字义理,表示诸佛、菩萨种子文字的坛城,故又称种子坛城。修行者见到代表诸佛、菩萨各自称的第一个梵文字母,就如同拜见诸尊一样; 

羯磨坛城

系描绘塑造诸佛、菩萨威仪事业的坛城,以及诸佛、菩萨的铸像、画像和捏像等雕塑。

从坛城中诸佛、菩萨的配置和安请形式来看,上述4种坛城又可分为下列3种形式,即都会(都门、普门)坛城,三世、十方诸佛、菩萨聚集一处,其中以金刚界坛城和胎藏界坛城最为著名;部会坛城,主要表现密宗各部部会诸佛、菩萨的坛城,如11面观世音坛城、系莲花部,佛顶坛城、系如来部;另尊(一门)坛城,以一尊为中心的释迦坛城、如意轮坛城等。绘制坛城时必须尊奉固定的格式,造像的规格尺度都有明确规定,不得改动以免降低其神圣性。

无常空性沙坛城

从两千五百多年前,佛陀亲自教导弟子制作沙坛城开始,这门精致绝伦的宗教艺术,就历代相承毫无间断。而在十一世纪,由印度北传到西藏,保存至今。 

“沙坛城”选用特殊细沙砌成。由于沙是构筑世界最基本的元素,沙坛城难建而易毁,美丽而脆弱,转眼就消逝,最能具体揭示情器世界“虚幻无常”的空性本质。所用的白沙,是以手工磨制特殊石头而成(有人认为以黄金和宝石磨成的粉末,是砌造坛城最佳材料);再经染色,方才成为沙坛城的基本素材。计有白、黑、蓝、红、黄、绿六色;除白黑之外,余四色又分为深、中、淡三种层次,总共可调配成十四种颜色。一般而言,蓝、黄、红、绿、白五种基本颜色,对应着五方佛及五智。

 

 

绘制沙坛城时必须尊奉固定的格式,造像的规格尺度都有明确规定,不得改动以免降低其神圣性。多数坛城是用七彩的沙子或岩石粉末、谷物这些非永久的材料用手捻撒而成,过程有严格的规定和细节要求,结构、位置、长度、名字等关键的地方绝不能搞错,一般都是由经过训练的僧人执行,当然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。有的坛城边上还缀有锦缎作装饰,坛城有各种尺幅,大的一米见方,更大的坛城有五六平方米大小,色彩鲜艳,像一幅平铺的挂毯,又似精美的建筑模型,堪称宗教艺术一绝。仪式结束后,坛城会被故意毁坏,这些沙会被打扫干净并且倒进附近的溪流或河里,因此说它几近于今日之行为艺术。制作坛城是喇嘛修行的一种方式,坛城制作到毁坏的过程是提醒人们“人生无常”。

空场--构图开场--局部着色--局部--复杂的边缘--中央部分完成了--修饰边角--压线--一一点缀--坛城之外的构图--栩栩如生的动物--每一个等级颜色都不同--绘制坛城的门--撒下沙子--最后的莲花蔓花边--完美的坛城

沙坛城的制作,需要数位乃至数十位训练有素的喇嘛合作方能完成。制作之前,喇嘛会先在台座画好垂直线、对角线、圆形等几何图案,做为构图定位之基础。然后描轮廓线,再从中间开始绘制,逐渐向外。每一个步骤,都谨遵佛陀所传密续如法制作,至今不变。东西南北方各有喇嘛负责,需许多天方可完成。制作沙坛城的喇嘛,都经过非常严格的训练,每一细节都须牢记,不可自创。喇嘛制作的动机与完美程度,攸关观看者是否能从中得到最大的加持。因此,喇嘛们都是戴着口罩以确保坛城清净,而且凝神专注!有些喇嘛会利用工具,有些则纯靠手工。

 

 

 坛城是一个想象中的宫殿,如果把它称为画的话,它就是在平台上或正方形织物上的圆形绘画,多数坛城是用七彩的沙子或岩石粉末、谷物这些非永久的材料用手捻撒而成,过程有严格的规定和细节要求,结构、位置、长度、名字等关键的地方绝不能搞错,一般都是由经过训练的僧人执行,当然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。有的坛城边上还缀有锦缎作装饰,坛城有各种尺幅,大的一米见方,更大的坛城有五六平方米大小,色彩鲜艳,像一幅平铺的挂毯,又似精美的建筑模型,堪称宗教艺术一绝。仪式结束后,坛城会被故意毁坏,这些沙会被打扫干净并且倒进附近的溪流或河里,因此说它几近于今日之行为艺术。 

 

对于沙坛城,佛教界人士是这样解释的: 

密法灌顶仪式,有以彩沙绘成坛城,以迎请智慧圣众之降临,而行超越时空、圣凡区隔之加持及传法。法会之结尾,立即将彩沙坛城擦尽,并将扫集之宝粉送入清流,以加持水界之众生。 

此举昭示佛之事业始於一无所有,而能建立具足庄严之坛城,进而展开化渡之力用,终究还归一无所得。如此完全符合宇宙间不断经历生、住、异、灭之迁演,而无有停滞、执取,却能使传扬正觉之法脉无尽地延续,以便不停地开展救渡众生的大事业。 

若能体会此中深意,便知吾人一生亦当如斯善加利用,而不为生死、得失所扰、所限。

 

 藏密僧人绘制沙坛城的过程实在令人震撼,尤其是最后将精美坛城分割扬弃,沙粒诉诸流水,这展现了生命的短暂易逝。经过喇嘛的精心描绘,整幅图画结构严谨、色彩丰富,借助沙粒这种富有层次感和厚重感的媒介,将佛教的意义表现得淋漓尽致。无论是端坐正中的佛,还是佛周围神态各异的生灵,还是坛城周围那朵朵缥缈的云彩,都恰到好处的拥有了各自的神采,和谐的构成了圆满的世界。更令人叹服的是,整个图画是一气呵成,喇嘛们完全是将他们心中特有的世界观熟练而准确的表达了出来,这一创作过程也契合了曼荼罗存在的意义。漫长的创作,成功后短暂的喜悦,然后是毫不犹豫的“毁灭”。这就是所谓成、住、坏、空的道理。从漫长的付出和坚持,到短暂的收获,再到最后空无一物的坦然。

沙坛城富有深奥佛理,极秘密珍贵,传统上只在灌顶过程开放给受法弟子观看;后来才选择性地对社会大众公开。

沙坛城以手轻拂即归空,最能呼应“无常、幻化、不执着、空性”的佛法本质。

“繁华不过是一掬细纱”,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。

 以下为两位僧人通过现场制作相对简单的沙坛城,展示这一玄妙精美的艺术。

 

  

   

   

 

背景音乐  

神香

演唱:萨顶顶

 

 

 

      

 

评论 ( 6 )
热度 ( 12 )
  1.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
© 阳光视界 中国绝美风光(原创摄影) | Powered by LOFTER